200
元台幣、2小時的影像環島;沒有曲折離奇、緊張火爆的動作劇情;這個故事由一個聽障少年背著一把吉他、騎著腳踏車奔馳於濱海公路開始。畫面從美麗的海天一色到繁雜的街道巷弄,一部典型的公路電影,但拍攝的地點不是廣闊的美國大西部,也不是平原遼闊的澳洲,而是我們腳下這塊寶島「台灣」。將近7
年未曾花錢買票到電影院看國片,但陳懷恩首次執導的「練習曲」卻讓我呼朋引伴一同去「支持」國片。

會有這樣的動機乃在於某次看到陳懷恩導演接受專訪,裡頭談到開拍該片之前替觀光局拍攝宣傳影片時,巧遇一位騎腳踏車環島的年輕人,那年輕人說騎腳踏車環島是自己夢想,畢業前一定要達成,否則可能如同畢業的學長淡忘或放棄這個夢想。大學生的一句「現在不做、以後也不可能會做」則讓陳懷恩想起自己的電影夢。然而,
拍攝電影對陳懷恩這個已在電影圈打混20多年的人來說其實不那麼重要,是心中那個「未竟」的感覺,在巧遇這位大學生後更加強化,促使展開實際行動,把心中長久以來的「未竟」化成這部「練習曲」。

漆黑電影院內,膠捲轉動著;銀幕裡出現騎乘著單車的少年與在旅途中所遭遇的人、事、物;每個出現的角色心中也都存著「未竟」的情緒與事件,但卻在人與人彼此交流與互動中,或是在某一件物品的執念裡闡述對於「未竟」的感慨。就如同電影中所紀錄下一個真實的故事;一間惡性倒閉的成衣廠,因為老闆捲款潛逃至大陸設廠,沒有給予工廠女工應有的資遣費,促使在工廠裡付出青春的中年女工們,日日帶著便當到老闆家抗議,那也是一個「未竟」。還有一個因戰亂而來台的外省人與父母失散數十年,因為對於父母思念與未能盡孝道的「未竟」,則化成了一對雕刻作品。這樣淡淡的輕愁散佈在電影每個段落,但卻不讓人感到沈重或壓抑,反而是對這塊土地有了新啟發。

 

 正如同少年奔馳在花東沿岸的公路上時,背後波光粼粼、藍天白雲,還有沿途塊麗景色,以及電影中每個小人物臉上的笑容與親切,和營造出的氛圍,都令人感到這塊土地上住民的生命力與強大的韌性。就像是花光積蓄只為了紀錄台灣美好的故事的陳懷恩與楊麗音夫妻一樣,明知國片不景氣還是用心拍出這樣一部好電影,而這也是陳懷恩所謂的「愛台灣」。他用實質的內容與方式,去表達對這塊土地的愛,卻也讓人看見身處在這塊土地上的驕傲。

雖說政治人物「口號式」的愛台灣早已成了一種自我嘲弄,使許多人不敢、也不願意講出「愛」台灣這樣的情感,但這部「練習曲」卻讓人重新反省「愛」的意涵,以及想要努力圓滿這「愛」台灣的「未竟」之感。更重要的是,它讓人感到驕傲,讓人感到身為台灣人的驕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uice 的頭像
    louice

    散佈空氣裡的知覺

    lou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